《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时间:2024-03-13 03:12:23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15篇)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积累文言词语

2、掌握重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3、准确熟练的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

一、预习导学

【链接材料】——1. 走近作品: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链接材料】——2. 长勺之战的背景: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 )又何间焉( )鄙( ) 弗敢专也( )小惠未编( ) 小信未孚( )

公与之乘( )长勺( )辙( )轼( )竭( ) 盈( ) 旗靡( )夫( )帛( )

2、解释加横线的词的意思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将鼓之 既克,公问其故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齐师伐我 又何间焉 何以战 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 小大之狱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遂逐齐师 一鼓作气 再而衰彼竭盈

3、古今异义

①又何间焉 ②肉食者鄙 ③牺牲玉帛

④忠之属也 ⑤可以一战 ⑥一鼓作气,再而衰

⑦伐 ⑧加 ⑨安

4、重点句子翻译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④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⑤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⑦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⑧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⑨公与之乘,战与长勺。公将鼓之 ⑩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⑾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⑿既克,公问其故

⒀夫战,勇气也。 ⒁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⒂彼竭我盈,故克之。 ⒃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⒄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探究展示:

1、课文可分几部分?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第一段, 。 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 开始 到“乃入见”) 。

第二层(从“问:‘何以战?’”到段末)

第二段, 。全段32字,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

第三段, 。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 开始 到“故克之”)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回答了为什么等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

第二层(从“夫大国”到段末)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

2、文章的线索有几条?

有两条线索:① : 将战——备战——胜战——评战

② : 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3、“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4、曹刿的身分怎样?

5、“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人?

6、“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三个方面的准备呢?为什么第三个准备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三方面:①“ ”; ②“ ”;

③“ ”。

7、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8、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9、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10、品评曹刿、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曹 刿: 。

鲁庄公:

11、写作特色

板书设计一:

请见——爱国热情

曹刿 参战——卓越才能 远谋

论战——过人谋略

施行小惠、祈求神灵——政治无能

急于求战、急于攻击——军事无知

鲁庄公 急于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 鄙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礼贤下士、任人唯贤

战后问刿、胜而不喜——为求真知,不耻下问

三、练习反馈:

(一).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齐师伐我 ②牺牲玉帛 ③小大之狱 ④小惠未徧 ⑤神弗福也 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⑦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⑧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⑨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⑩公将鼓之

⑾遂逐齐师 ⑿彼竭我盈 ⒀小信未孚 ⒁既克,公问其故 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二).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肉食者鄙: 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⑤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此处隐藏29535个字………”的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关于人物塑造

(1)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亡,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3)关于比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关于详略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四、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义,并说出相应的成语。

齐师伐我 齐人二鼓 望其旗靡 小信未孚

惧有伏焉 夫大国,难测也 未能远谋 故克之

三而竭 观其辙 故逐之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师:师出无名 鼓:一鼓作气

靡:所向披靡 孚:不孚众望

伏:危机四伏 测:高深莫测

谋:足智多谋 克:攻无不克

竭:殚精竭虑 辙:南辕北辙

逐:追亡逐北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六、布置作业

1.《左传》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关系。试从文中举例说明这一特点。

2.解释下列加点的问。

十年春,齐师伐我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安能辨我是雌雄

参考答案:

1.略

2.伐:进攻;砍伐。 加:虚夸;戴。 安:养;怎么,哪。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 理解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2、 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3、 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对战争有更深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学生齐读课文,回顾旧知,并引出下文。

教师提三个问题:

1、曹刿和谁论战?

2、曹刿论的是哪一次战争?

3、课文的三个自然正好可以对应战争的哪三个阶段?

明确:鲁庄公;长勺之战;战前、战中、战后。(板书:战前、战中、战后)

二、研读课文

1、 学习战前的部分。

⑴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第一段交代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明确:战争的时间、战争的起因、曹刿请见的原因,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

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曹刿与庄公对话部分的内容。

① 曹刿与鲁庄公是围绕着什么来展开话题的?

明确:“何以战”,即作战的条件。(板书:作战条件)

② 学生自读对话部分的文字,想一想:鲁庄公提出了哪三条作战的条件? 曹刿认为哪一条是最重要的?为什么?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情”;“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信”。曹刿认为第三条最重要,因为做到了第三条之后就可以取信于民,而老百姓是作战取胜的关键因素。(板书:取信于民)

补充:春秋时代大多没有常备军,有战事时,国君亲任统帅,贵族任各级军官,而士兵则临时从奴隶中征集。曹刿说的“民弗从也”,就是针对这种征集工作来说。(幻灯片呈现)

2、 学习战中的部分。

⑴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然后用一句话概括本段的意思。

明确:叙述了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

补充:春秋时代的作战方式是车战:一车四马,上乘三个甲士(一人驾车,左右各一),车后还有72步卒。击鼓是进攻的信号。进攻时战车冲锋在前,步卒紧跟其后。所以,本文有“公与之乘”“登轼而望之”“视其辙乱”等语。

⑵请学生思考:假如自己去写一次战争,可能会写上哪些内容?

明确:比如战争的双方的人数,战争的激烈场面、战争的战略战术等。

教师追问:对照本段,哪些有哪些没有?请你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本段主要写了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形,也就是他所采用的一些战略战术。(板书:战略战术)这样安排是为了表现曹刿高超的军事才能,善于捕捉战机。(板书:捕捉战机)

⑶曹刿善于抓住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文章有两个“未可”和“可以”,分别应该用什么语气读?

明确:两个“未可”要读出曹刿临阵从容镇定,而两个“可以”要读出曹刿的自信、胸有成竹。

⑷请学生齐读本段,加深理解。

3、 学习战后的部分。

⑴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大意。

明确:曹刿解释战争取胜的原因。(板书:取胜原因)

⑵曹刿的解释可以分成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一层解释进攻的原因,一层解释追击的原因。(板书:进攻追击)

⑶你觉得曹刿解释的取胜原因完整吗?(这个提问意在引发讨论,完成对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

明确:不完整。曹刿主要是从战略战术的层面来讲的,确实战争取胜离不开他卓越的军事才能。还可以从百姓的角度,那就是要取信于民,这是军队取胜的政治基础;从鲁庄公的角度,那就是鲁庄公是一个比较开明的君主,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

三、 教师小结

本文仅用二百多个字就写出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和作者的剪裁有很大关系。本文详写曹刿论战的部分而略写其余,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曹刿这一人物形象,突出他的“远谋”。(板书:远谋)

补充:“一鼓作气、彼竭我盈、辙乱旗靡”三个成语(幻灯片呈现)

板书:

战前 作战条件 取信于民

战中 战略战术 捕捉战机 远谋

战后 取胜原因 进攻追击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