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
2.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教学重难点:
1. 识记文中重词语和特殊句式。
2. 学习孟子用比喻说理。
3. 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课前体验:
1.由《论语》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
2. 学生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结合扩展资料中的相关知识)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
4.练习《世纪金榜》上字词部分
课堂交流并初步感知课文:
(学生翻译全文)
一、 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并自主划分段落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二、 理清思路结构(在学生讨论、明确段意的基础上,教师板书)
三、 学生对照板书,试背诵课文第1.2段。
四、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二两小节。
2.归纳文中的多义词的含义。
第二课时
重点学习本文文言知识
归纳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1.检查背诵第一、二小节。
2.归纳文中重点字、词、句的相关知识。
(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
一词多义:时,①季节。(不违农时、勿夺其时、斧斤以时入山林)②时机、机会(无失其时)
王,①名词,音wáng,大王、君王、王侯。(王如知此、王无罪岁)②动词,音(wàng)称王,统一天下,王道。(然而不王者)
食,①动词,吃(谷不可胜食,七十者衣帛食肉)②名词,食物,吃的东西(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需掌握积累的实词:
河内凶亦然(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谷不可胜食(“谷”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
勿夺其时(“夺”是“失误”的意思。“勿夺其时”是“不要耽误农时”的意思)
(2)通假字
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3)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鼓:敲鼓。
树之以桑:树: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上。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前一个“食”:吃。
然而不王者:王: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王无罪岁:罪:归罪,责备。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丧:为……办丧事。
b.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生、死: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c.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谨:认真从事。
(4)古今异义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
今义:保养身体。
然而不王者:然而:古义:然,代词,这样。而,连词,却。
今义:转折连词。
七十者可以衣帛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5)文言句式
判断句:
非我也,岁也
是亦走也
非我也,兵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省略句
可以(之)无饥矣
或(走)百步而后止,或(走)五十步而后止
宾语前置句
未之有也
状语后置句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申之以孝悌之义
树之以桑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固定句式
直不百步耳 直……耳:只是……罢了。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有的人……,有的人……
(6)出自本课的成语
①五十步笑百步:后泛用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好或重的区别。
②弃甲曳兵: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
(7)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常用虚词
然:①代词,这样。(河内凶亦然、然而不王者)
②助词,……地……的样子。(填然鼓之)
③连词,然而,但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④形容词,对。(太后曰:“然”。)
则:连词,①顺接,就,那么。(则移其民于河东、则何如)
②转接,却。(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以:介词,①用、拿、把清以战喻(用)树之以桑(拿)申之以孝悌之义(把)
②介词,凭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③介词,按斧斤以时入山林
④动词,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⑤然而,相当于“而”,以卫王宫
3.总结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并把它发展。他提倡“仁政”的主要之点也为“省刑罚,薄税敛”,减轻人民负担,表现出重视争取民心的政治眼光。在争取民心上,表现最充分的是民为国本的民本思想,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看法,体现在《寡人之于国也》这一 ……此处隐藏39643个字……、教师点拨,依据课文注释强调重难点字词以及语法。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想我这样尽心尽力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
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鱼肉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人不至于感到有什么不满足。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
“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事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武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想您这儿来了。”
【语法知识】
1、通假字
2词类活用
3古今异义
4一词多义
5特殊句式
(五)、理清文章思路
1、指出连接全文层次的三个关键句。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2、引导学生对文章层次进行划分
第一部分:(1)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234)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567)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师生共同分析课文内容,归纳本文重点语法知识,体会孟子文章的语言魅力。
(一)师生共同分析课文
1、分析第一部分 (1)选一学生朗读第1段 (2)师生问答
提问: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与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提问:梁惠王面临怎样的困惑?
明确: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2、分析第二部分
(1)选一学生朗读2、3、4段。
(2)师生问答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的疑问是如何思考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如何理解? 学生思考、讨论,请一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3、分析第三部分
(1)请一学生朗读5、6、7段 (2)师生问答
样才能使民加多呢?孟子自然而然引出自己的“仁政”主张。那么,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学生看课文,思考。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学生找出三组排比句回答)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明确:“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提问: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 (要求学生找出排比句,进行回答)
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四组排比句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二)请学生归纳孟子的“仁政”思想。
总的来说有两点:一是保民,使民无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
(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
1.巧设譬喻,迂回曲折。
谈问题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人手,逐渐引向本题。如本意要讲实行仁政,却先以战设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
2.逻辑谨严,层层深入。
表面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如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实,实行仁政,均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3.词丰笔活,理足气盛。
善用贴切的比喻、有力的铺排,考究用词,讲求句式。奇句与偶句,单势句与排比句,交错使用,笔势灵活,理直气壮,谈锋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极富雄辩的气势。
(四)、课堂小结
千年前的孟子的政治言论在我们今天仍然适用,而且光芒四射。怪不得几千年来,孟都受到众人的膜拜,我们还尊称其为“亚圣”。让我们怀着对孟子的崇拜之情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刻体会其思想内涵。
(五)布置作业
思考:孟子关于治国的言论,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有何启示?与我们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有何异同?
教学反思:
学生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