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随着个人的素质不断提高,报告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文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文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1题目名称
《呼啸山庄》中希思克利夫的双重人格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呼啸山庄》被誉为“最奇特的小说”,成为十九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绝色异彩的一粒宝石。艾米丽·勃朗特笔下的男主人公希思克利夫更是以他特有的性格和对爱情的追求方式深深的吸引了众多读者。选题的目的在于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角度对希思克利夫的性格进行分析,提出希思克里夫内心中本我,自我,超我的剧烈冲突,以及他内心中复杂的心理状态和由爱为恨的转变过程。研究在疯狂复杂的现实社会中,人性的扭曲和复杂的心态,以此展现主人公希思克利夫扭曲的性格,进而阐述人性在扭曲社会中发生裂痕,扭曲和毁灭的社会根源。
通过描述希思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爱情,展现主人公希思克利夫在畸形社会中人性扭曲,进而变得暴虐无情,产生强烈的复仇心理,达到复仇目的以后以自杀告终,它以狂飙般猛烈的情感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从男主人公出走,重归,报复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双重人格进行进一步的探讨,进而提出自己对这部作品深刻的理解,努力发掘人性的现实意义,展现《呼啸山庄》对人物深刻的心理描写所体现出的巨大艺术魅力。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呼啸山庄》出版时并未引起国内外评论界多大的注意,即便是书中的情节和人物所引起的巨大震撼也被认为令人作呕的恐怖,评论界一些人斥之为骇人听闻,荒谬绝伦,毫无意义的作品。近年来人们开始越来越认识到这部书的价值。作品发表一百五十年来,从最初的遭受冷遇,到后来的备受崇拜,评论界从未停止过对这部作品的关注。如今,《呼啸山庄》被公认为一部不朽的传世之作,艾米丽·勃朗特也因此受到了极高的评价,被认为是唯一可以同莎士比亚齐名的伟大作家。但是对小说中的主人公希思克利夫的评价可谓众说纷纭,尽管也有少数评论对他的行为表示理解与同情,认为他的复仇是人受到不公正待遇后的正常反应,但多数评论家都对他横加指责,认为他的复仇毫无人性可言。
2、在国内,很多学者对《呼啸山庄》也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有的学者从作品的社会背景和故事结构上分析它的思想主题,也有的学者对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对婚姻爱情的自我追求进行研究,有的学者对作品所运用的哥特式艺术手法进行分析。但是大多数学者还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的心理、性格、形象分析上。通过对男主人公希思克利夫疯狂的复仇计划进行研究,分析其复仇根源,探询他的悲剧人生。
3、在国内有很多研究《呼啸山庄》的作品,如葛志宏的作品《论呼啸山庄中的现代主义因素》,袁翠珍的作品《一个扭曲的灵魂——简评〈呼啸山庄〉的主人公希思克利夫》,黄晓燕的《仇恨与爱情》等等。
三、毕业设计(论文)所用的主要技术与方法:
理论研究法:通过对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的研究分析,增强对作品主人公的了解,并对其形象进行深刻的研究,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对比分析法:通过作品中男女主人公形象性格的分析对比,对研究对象进行进一步分析。
文本分析法:通过阅读作品,分析文章的主要思想及精神信仰,价值追求等,充分显示作品的艺术魅力。
四、主要参考文献与资料获得情况:
[英]艾米丽·勃朗特:《呼啸山庄》,杨苡译,译林出版社,1990年。
[奥地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
[美]约翰·霍夫曼:《弗洛伊德主义与文学思想》,王宁译,三联书店,1987年。
黄晓燕:《仇恨与爱情》,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
张厚得:《西方文论精解》,吉林大学出版社,20xx年。
方平:《希望在人间——论〈呼啸山庄〉》,上海译文出版社,20xx年。
徐光兴:《世界文学名著心理案例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年。
五、毕业设计(论文)进度安排(按周说明)
第10周(5月7日——5月12日)撰写开题报告,整理已有文献资料。
第11周(5月13日——5月19日)撰写论文提纲,确定文章框架结构。
第12周(5月20日——5月26日)完成正文部分,形成初稿。
第13周(5月27日——6月2日)根据指导教师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
第14周(6月3日——6月9日)根据指导教师意见,对论文进行再次完善。
第15周(6月10日——6月16日)论文定稿,装订成册。
六、指导教师审批意见:
中文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指导教师
论文题目
当前社会用字不规范现象例析
与论文选题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语言文字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毋庸讳言,当前社会用字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这不仅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往带来诸多不便, 而且也损害了汉字的正常使用和健康发展。社会用字是指书写、印刷、刻制、浇铸等具有公共性、示意性的汉字, 主要包括计算机用字、出版印刷用字、影视屏幕用字和城镇街头用字。规范社会用字作为语言文字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既是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问题, 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广告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广告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在促进营销、树立品牌、引导消费、扩大出口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也成为社会公众较为关注的事物。中国的广告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不断更新,是语言创新比较活跃的领域,出现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广告语,有些甚至成为同时期的流行语,对丰富我国语言文字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广告业的发展,商家店铺为了出新,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语法错误、用字错误、表意不清等问题。违反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及其他相关规章,同时也对社会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
目前社会用字中的不规范现象:
某些地方还存在大量繁体字。尽管各市情况不同,但就整体而言,繁体字的比例仍较高。这包括牌匾、告示和广告用字,商品的名称、说明文字和临时性的宣传用字。它们分布于街头、商场、火车、轮船等各种外显用字领域。
许多已废止的 二简字 仍在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 》虽于1986 年6 月废止,但有些字仍在一定范围内用, 有的已出现在正式牌匾中,如雪、建、停、器、餐等字的 二简字 。
出现了一些生造简化字。目前社会上还出现了一些生造简化字。两、插、零、裤、管、楼、锅、 ……此处隐藏7044个字……是我们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据调查统计,现阶段小学生只有13%的学生爱写作文,21%的学生有点喜欢作文,24%的学生谈不上喜欢不喜欢,36%的学生怕写作文,6%的学生讨厌作文。对于大部分小学生来说,习作实在是“万事开头难”:一难是没内容可写,二难是不知从什么地方起笔,三难是语言干涩不具体,于是“怕”和“厌”的心情油然而生。经过多方的调查和初步研究,我们觉得学生怕写习作除了是生活中不善于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缺乏作文素材的积累外,不善于灵活运用文本中积累的语言也是造成他们怕习作的重要原因。
经研究分析,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材,不论哪个版本、哪个年级的单元写作训练都和本单元的课文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与单元课文内容关系紧密。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很多精彩片段、典型范例,十分有利于教师指导学生写作。
2、研究意义:
面对学生怕写习作的心理,作文教学效率不高的现状,面对新形势下的课改。在教学中,把作文教学与课文讲析有机结合,用课文范例指导学生动手写作,使范例的写作技巧成为作文教学的有效资源,以课文范例为指导、或让学生举一反三,或让学生仿写,他们会感到有章可循,有凭可依,写起作文便会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既有格式的仿照,又有内容的启迪联想,这样长期训练,就能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了,同时提高写作教学的成效。
三、基本工作思路:
选题——查阅资料——写提纲——论文撰写——修改——定稿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度表:
20xx.4——20xx.5论文选题、定题
20xx.6——20xx.8进行初步调研,写好论文提纲
20xx.9论文开题报告
20xx.10——20xx.11完成论文初稿,指导老师审阅
20xx.12——20xx.1论文中期检查
20xx.1——20xx.2论文定稿打印
20xx.3指导老师审阅
20xx.5毕业论文答辩
中文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8一、论文题目:论《传》中的血腥及其文化内涵
二、开题报告内容
(一)选题背景
“血腥”,本词原指血液的腥臭气味,后来还用以形容战斗或屠杀的残酷。也可表示场面的惨烈。近几年由于翻拍名著的热潮一次次涌来,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都被翻拍成电视剧,其中就不乏像《水浒传》、《红楼梦》等这些四大名著。而其中对于新版《水浒传》翻拍过程中,对原著的极大还原,也使得
一部分人对电视剧中直观的血腥暴力场面产生了一阵阵热议。
《水浒传》里有不少凶杀场面的描写,甚至吃人肉,开人肉馒头店等等。我们《水浒传》的者,或熟视无睹,讳莫如深,或严厉谴责,“残暴”、“血腥”、“杀人魔王”。但是,这都不能解决问题。《水浒传》里的残暴、血腥描写是客观存在,回避不了。乱杀人,吃人肉对不对?当然不对,这是小学生都知道的。问题是为什么读者在读《水浒传》时并不觉得恐怖?
选择本题主要是想从历史、文化、人物、史实等几个方面对《水浒传》中血腥暴力描写的原因和目的进行研究,也通过多方研究,发掘其暴力美学的文化内涵和心理影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水浒传》的研究在国内外有很多不同角度的解读,例如,《水浒》小说主要人物的象征意义,《水浒传》的女性意识,水浒中中的象征主意手法的运用,《水浒中》中的生命伦理意识,《水浒传》的各种主要人物分析,人名的寓意,所反映的宗教观、价值观,通过不同角度对作品的细节进行剖析等等。
关于《水浒传》中血腥暴力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但还是有一些值得借鉴的研究成果。例如:1990年第四期山西师大学报上名为《论的血腥气》一文中写到“小说在表现好汉们奋起抗争、铤而走险的时候,直接地、具体地描写了许多争打斗殴、杀人流血的场面,甚至不加掩饰地描写血淋淋的凶杀和吃人情景,造成了一种浓重的血腥气氛,所谓‘说时杀气侵人冷,讲处悲风透骨寒’第十回。《水浒传》所表现的这类场景,不仅一般人在现实生活中闻所未闻,即使在其他文艺作品中也绝无仅有,自然引起读者的注意。”还有《水浒争鸣》第九辑中认为“水浒英雄因暴决性格一怒而起的杀人行为,往往只是凭自己品行便判定对方有错对方该死,以自己为标准,随意裁断他人的性命,这种情况下的杀戮行为,往往不甚顾及,也不会在杀戮之前查询对方是否具有该死的恶行,这种杀戮行径,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实在是草营人命。因此我们说,水浒英雄因性格自负及暴决而引起的杀戮行为,虽经种种消解,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还是血腥味。”
学术界不少学者对《水浒传》所歌颂的梁山好汉形象提出了质疑,如大陆学者陈洪、孙勇进二位先生合著的《漫说水浒》在夏志清教授的基础上进一步清理了梁山好汉野蛮暴戾的行为,在指责了武松的血溅鸳鸯楼、宋江的计逼秦明入伙、李逵的劈杀小衙内、吴用的烧杀北京城等事件之后不无感慨地说:“水浒世界里的很多血腥气冲鼻的行为,连追求正义的幌子都没有,完全是为蛮荒的嗜血心理所驱。”
而20xx年第二期《明清小说研究》中《对中血腥、暴力的问题迪考思考》一文中,认为水浒中产生的血腥暴力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语境;二,不能用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代替审美评价;三,把血腥残暴喜剧化、戏谑化、公式化。”
(三)初步设想
本文拟在抓住关键词“血腥”,通过从本源到深入的方式,将其来源,发展,表现形式及其过去到现在的内涵变化进行较深的剖析,对《水浒传》中血腥暴力描写的原因和目的进行研究,也通过多方研究,发掘其暴力美学的文化内涵和心理影响。
(四)拟解决的问题
1、把最重要的——“血腥”的意义进行深刻全面的解析,将血腥与暴力美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弥补以往研究成果陈旧性和狭隘性。
2、将人物,意义,时间等进行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分析,以添补以往研究的一些领域的匮乏和粗浅。
三、论文撰写过程中拟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1、层次分析法
从“血腥”的表面入手,进行更深一层的意义的挖掘。
2、系统分析法
把《水浒传》这部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从人物刻画、写作方式、写作特点、文化内涵等几个方面,分析其血腥描写的具体含义和文化影响,引出暴力美学的部分内容,最后得出暴力血腥描写的最终含义。
四、论文撰写提纲
1、何为“血腥”
1.1血腥的定义
1.2血腥与其他相关暴力美学的关系
1.3其他作品对血腥和暴力的描写
2、《水浒传》中为什么会有“血腥”
2.1当时的历史文化条件
2.2作者与读者当时的普遍心理与情绪影响
2.3人物刻画的必备条件
3、此血非彼血——“血腥”的现实文化意义与内涵
3.1现代社会审美观念及其当时历史语境的不同
3.2作者的心态以及环境熏染之下衍生出的情感宣泄
3.3作者创作过程中潜在的暴力美学思维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