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中考满分作文四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考满分作文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考满分作文 篇1
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似乎很少见到“感激”的言行了。公交车上,学生给老人让座得不到一声谢谢,坐在座位上的却是她的宠物狗;青年抓了小偷,被偷的人却胆小怕事矢口否认自己丢了钱;春节的时候爷爷奶奶给点压岁钱,孙子不但不谢反而嫌少了……
我小的时候也不知道什么是感激,更不知道为何要感激,这个问题一直伴随着我到了初二。
我深深地记着那年学校举办了“感恩系列班会”,其中有一首歌叫做《感恩的心》。正是因为这首歌,才让我一下子懂得了什么是感激。歌中的那个小女孩为了报答母亲对她的爱,顽强拼搏战胜了各种困难,而她也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了生活的强者。
在我国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也有过许多知恩图报的人。陆游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牵动着无数游子的心,牵动着他们对母亲的思念和不尽的感激;白居易《观割麦》中的“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也表达了自己身为朝廷大臣却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感激之情惭愧之心。他们都心怀感激,时刻没有忘记他人给预过自己的帮助。
在电视上看过这样一则报道:在山中有一位农民上山砍柴,无意发现一只受伤的猴子并带回家中,经过一个多月的细心照料,猴子的伤好了,农民把他又放回到原来的山林中。有一天深夜,农民家门口想起了一阵奇怪的叫声,开门一看原来是那只他曾经救助过的猴子正在那里次牙咧嘴呢。就在这时,地震发生了,农民得救了……
看完这个报道,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动物尚且懂得知恩图报,作为有着高度文明的人类为何就不能心存感激之情呢?
“感激”之情就是感恩,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应有的、最起码的良知和情怀。感激父母的生养,感激老师的教育,感激同学的帮助,感激亲人朋友的关心,感激这个国家给预我们的一切。这些纯真美好的感情怎么能丢掉呢?怎么能被学分和市场交换规则所替代和遮掩呢?
“感激”是大公无私的基础,不懂得感激的人无法作一个好人,更成不了贤人和圣人,也就无法受到别人的尊敬和帮助,进而也就无法完善和发展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成了空谈。
我们应当心存感激。
中考满分作文 篇2
在一个凉爽的秋日下午,落叶纷飞。我的考试成绩又一次惨不忍睹地出现在我的眼前。我与好友来到一棵银杏树下。
她拾起地上的一片金黄的扇子形的叶子,问我:“这是什么?”“银杏叶啊!”我有些不解,不明白她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她又自顾自地说下去:“是啊!它就是曾经辉煌,而现在却又依然以美丽的姿态落地的银杏叶啊!”我听得更疑惑了,不明白她为什么这样说,是什么意思。她似乎明白了我的意思,拉着我的手坐到银杏树旁边的亭子里。
她手上依然轻轻捏着那片金黄的叶子,平静地说道:“它曾经也辉煌过,高贵过,可是它现在生命岁虽已终结,却仍然以这辉煌的金色,美丽的姿态落下。”我若有所悟地点点头。
她看着我的眼睛,把那片银杏叶递给了我说:“其实你就像这片叶子一样,”我稍稍低下头看着银杏叶,“你曾经也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但是你现在遭遇了几次失败,可你不能放弃,你要依然努力奋斗,追回你原来的辉煌。即使是失败再多次也别放弃呀!”
我抬起头看着她,她微笑着说:“亲爱的,抬头看看这棵银杏树吧!”我顺着她的目光望去,挺拔的银杏树上挂满了美丽的金黄色,多么美丽。它充满了勃勃生机,树枝仿佛要直插青天。看着这棵充满生机的银杏树,我豁然开朗,世界仿佛变得明亮起来,我的嘴角勾起了一丝微笑。
她轻轻地握住我的手,微笑地对我说:“不要害怕,不要放弃,,不管有几次失败,都要努力,去追回曾经属于自己的辉煌!追回自己的梦吧!就从这棵辉煌的银杏树下出发吧!
我顿时信心大增,看着她天使般的笑容和我手中的银杏叶,在内心深处散发了一个十足的笑容。对!我要追回我的梦,从这棵银杏树下出发,这是我梦开始的地方。去追回我的梦!
中考满分作文 篇3
一、确定一个切合题意的中心
考纲和评分标准对“立意明确”有要求,但对“立什么意”却没限定,只是要求考生感情真挚,写出自己独特而真切的体验。
而且很多学生并没有把“立意”、“审题”放在心上。大部分人只是粗略的看一遍题目,确定下大致的主题,就开始构思文章。并且对文章的构思也不够深入,常常是一边写一边想。
原因的有两种:
一是很多人并不认为作文的审题与构思能决定作文的优劣。
二呢,很多人不愿意为作文付出努力,因为他们认为作文是没有捷径的,只能看天分与积累。
所以对作文一直抱着“半放弃”的状态,只要不太差就可以。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
二、选择与中心契合的材料
就是要写自己经历或可能经历的事情,不要写自己不大可能经历的事情。
比如,一个东莞的考生,写发生在欧洲某国的故事,写发生在祖国西北边陲的故事,写发生在几百上千年前某朝的故事,写求职场上某大学生遭遇的挫折,都会给阅卷老师一个感觉——这个故事是从哪本杂志上抄过来的。
也不要照搬作文题目中的材料,因为那只能证明作者文思匮乏。作文的选材其实很简单,基本上是以“我”为圆心,以“我”的活动为半径来画圆,要能突出作为初中生的“我”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感受。
当然,写“我”并不意味着“我”所经历的一切都可写,也并非要原原本本地写,而要有取舍、有变形、有重组地写。
三、标题要一眼看出与主题的关联
作文如果是自拟标题,那么拟题的第一原则是切题,即切合主题或话题,其次才是简练、有新意和有文采。
而文章的切题就要重视审题,审题决定了文章的立意,也间接的决定了文章的结构。而审题也不像很多人以为的没有技巧。审题的技巧可以提孩子节约很多阅卷成本与思考成本。
四、文章的首尾段最好都点题
点题形式多样。既可以点出完整的主题(或话题、标题),也可以点出主题的关键词,还可以把主题稍作改动但保留其关键词。
例如,作文《你我走过的日子》开头:“窗外的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我原本平静的心,泛起了涟漪。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住在外公家的日子,想起了外公你陪我度过的快乐日子。”
如果首段较长,那么点题的最佳位置在该段最后一句。因为首句点题有时会让人觉得肤浅,段中点题又不易让老师看到,而末句,既有前面的铺垫,又易引人注意,所以是点题的最佳位置。
有些记叙文(特别是小小说类的)开头可以不点题,但结尾一定要点。
如作文《一道风景线》的首段才一句话:“母亲下岗了。”它并没有点题,但末段点题了:“人们常说,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写不完的,那就是母爱。如果说这世上还有一道最美的风景线,那不是别的,就是母爱!”
当然,点题不仅可以在文章首尾,也可以在文章中间。这样可以使文章一直处于紧扣主题的状态。
五、文章最好分成五至六段
这样可以形成“凤头、猪肚、豹尾”的.格局。
首段和末段可短些,两三行即可,中间每段可长些,七八行较好。老师很不喜欢首尾各一小段、中间一大段的“孕妇肚”式分段,也不大喜欢两三行就作一段的“满天星”式分段。
首段短才能迅速入题,末段短才能突出主旨;中间七八行作一段,是因为这样长的段落能较完整地叙述事情的一个片断。
当然也不能绝对化,在行文过程中,根据需要在中间两个大段之间插入一两句过渡语并单独成段,有时也会给人灵活和流畅的感觉。
六、篇幅以超过规定一两百字为宜
比如题目要求“不少于600字”,那么考生不要只写600字,而要超出一两百字,直观地说,就是要写到答题卡上“600字”标记下面四至八行。
作文字数没达到底线的,扣分绝对不只“每少50字扣1分”;字数刚达到底线的,也会给人一种“挤牙膏、凑字数”的感觉;超出底线一两百字,会给人一种内容充实的感觉。
当然作文也不必太长,不必写到答题卡的最后一行。文章写得太长会花去许多宝贵的时间,导致没有充足的时间复查前面的答案,而且在视觉上会给人一种塞得过满、没有回旋余地的压迫感。
积累对于写作来说固然很重要,但是作文也绝不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中考满分作文 篇4
初中的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紧张、单调、乏味。两点一线间的枯燥奔忙让我常常抱怨:生活太缺乏活力了!
那天补课回家,跨上公交车。后车厢里坐着的全是一群外地来沪的打工仔,黑黝黝的皮肤,破旧的衣服,还有大包小包的行李堆在一起。他们有的闭目打盹,有的拿帽子挡太阳,一副疲惫的样子。
车飞快地驶上了南浦大桥的主桥面,他们忽然都探出窗外,有的手指对着窗外指指点点,彼此笑着,笑容中充满了简单而纯粹的快乐与活力。
我朝着他们手指的方向望去,那是黄浦江两岸新建的大厦。哦!我豁然开朗,浦江两岸曾是一片空地与田野,近几年的开发才兴建了许多建筑,那是上海日新月异的变化。他们又指着前方,那是陆家嘴、是东方明珠、是金茂大厦。他们欢愉的笑容中,刚才的疲惫已经消失殆尽,有的是一份活力,一份快乐。
我终于明白,是上海的活力感染了他们。当车驶过浦东新开发的一片绿地时,当车在繁荣的商业区穿梭时,当车从热闹非凡的大卖场门口经过时,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探出窗外,展现笑容,感悟着上海的活力。
近年的上海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我们这些生长在大城市的中学生却无从体会,其实打开自己的视野,用细腻的心灵去感悟生活,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充满着活力的岁月。创新,我们的“形象代言人”欣赏自己责任。